余秀华作品赏析
戒酒辞
我喜欢她诗里这些真切的疼痛,并不是某一时某一事的疼痛,而是存在本身挥之不去的缺憾。以舞蹈扶正这身体的倾斜,脑瘫所带来的残疾是难看的,而舞蹈却是美好的,这样的句子怎么不感人?这让我想到另一个我所爱的台湾散文家简贞的句子:当你恒常以诗的悲哀征服生命的悲哀,我试图以文字的悬崖瓦解宿命的悬崖。
她诗里总是盘旋这爱而不得的感觉,我心疼她,不因为她诗歌才华与外貌成反比,而是因为,正因为你有这样的才华,以诗人的敏感,你才能无时无刻不去认识到:这本来就是个婆娑的世界。
余秀华灯盏赏析
盲人点灯》一一禅师见肓人打着灯笼,不解。询问缘由,肓人说:我听说天黑后,世人都跟我一样什么都看不见。所以我才点上灯为他们照亮道路。禅师说:原来你是为了众人才点灯,很有善心。盲人说:其实我是为自己点灯,因为点了灯,在黑暗里别人才看见我,不会撞到我。禅师大悟:为别人就是为自已。
再看余秀华的诗作一一一
《手持灯盏的人》
她知道黄昏来临,知道夕光猫出门槛
知道它在门口暗下去的过程
也知道一片秧苗地里慢慢爬上来的灰暗
她听到一场相遇,及鼻青脸肿的过程
她把灯点燃
她知道灯盏的位置,知道一根火柴的位置
她知道一个人要经过的路线以及意乱情迷时候的危险
她知道他会给出什么,取走什么
她把灯点燃
她是个盲女,有三十多年的黑暗
每个黄昏,她把一盏灯点燃
她把灯点燃
只是怕一个人看她
看不见
赏析:诗中写到:她是个"盲女",30多岁,实则不然。现实中盲女是看不到夕光猫出门槛的,更不可能感知黄昏在门口暗下去的过程及秧田里慢慢爬上来的灰暗,她是睁眼说瞎话,自说自。
她渴望情爱,渴求真爱,不惧鼻青脸肿,更不怕意乱情迷时候的危险。每到黄昏时分,她都会点亮心灯,痴痴地等待爱的降临。
在她另一首情诗《给你》中,她曾这样写到:“我也有过欲望的盛年,有过身心俱裂的许多夜晚,但是我从未放逐过自己,我要我的身子和心一样干净"。就是对本文最好的诠释!
作者补充于2020-04-21
“我的那些爱情诗,都是在我很痛苦的时候写出来的。我想,真正能够得到爱情的人,是写不出诗歌来的。我因为爱而不得,所以写了这么多"。一一一余秀华
余秀华白月光赏析
世上白色的花有很多,但余秀华偏偏选择了栀子这种粗枝大叶的花,这应该是精心挑选过的素材。
栀子花根茎粗壮,叶片厚实而且四季常绿,花盘硕大,香气浓烈。栀子花的“白”不是玉兰那种亭亭玉立的“白”,也不是茉莉那种清丽娇嫩的“白”。
栀子花的白色粗犷质朴、离经叛道、生命力旺健,并且是动态的,正在盛开。诗人便以“白”来抵抗孤独与痛苦。
这时“白”自然不仅仅是一种颜色了,“而是一种姿态”,是生命盛开的姿态
余秀华稗子和稻子赏析
答:
1稗子和稻子是余秀华的小说作品。
2余秀华是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,她的小说作品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著称。
稗子和稻子是她的代表作之一,通过对两个家庭的生活和命运的描写,反映了当代城市人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的复杂性。
其中,稗子一家的生活贫困,但却充满了温情和人性的美好;
而稻子一家则充满了欺骗、虚伪和冷漠。
通过对这两个家庭的对比,余秀华深刻地揭示了当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。
3如果想深入了解余秀华的小说作品,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:
(1)阅读余秀华的小说作品,包括稗子和稻子等代表作品;
(2)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、情节和主题,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内涵;
(3)了解余秀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,掌握她的文学风格和创作特点;
(4)与其他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和对比,深入探讨当代文学的发展和趋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