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南宋百姓把佛狸祠当做普通寺庙祭祀
拓跋焘小字佛狸,所以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。后来的老百姓们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祇来奉祀,而决不会审查这神的来历。这所庙宇,南宋时犹存。
作者回忆四十三年前北方人民反抗异族统治的斗争此起彼伏,如火如荼,自己也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。后来渡淮南归,原想凭借国力,恢复中原,不期南宋朝廷昏聩无能,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。如今自己已成了老人,而壮志依然难酬。辛弃疾追思往事,不胜身世之感。老百姓只把佛狸祠当作一位神祇来奉祀供奉,而不知道它过去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。体现出一种豪壮悲凉,义重情深,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。
辛弃疾词中的神鸦社鼓有什么意象
“一片神鸦社鼓”比喻壮志难酬的无奈心境、悲凉之感、怅惘之情,沉郁而苍凉。这句话的意思是真是不堪回首,拓跋焘的行宫下,神鸦叫声应和着喧闹的社鼓。出自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。
原文:千古江山,英雄无觅、孙仲谋处。舞榭歌台,风流总被、雨打风吹去。斜阳草树,寻常巷陌,人道寄奴曾住。想当年,金戈铁马,气吞万里如虎。元嘉草草,封狼居胥,赢得仓皇北顾。四十三年,望中犹记,烽火扬州路。可堪回首,佛狸祠下,一片神鸦社鼓。凭谁问:廉颇老矣,尚能饭否?
可堪回首,佛狸祠下的“佛狸”什么意思
佛狸祠读音:BìLíCí佛狸祠在长江北岸今江苏六合县东南的瓜埠山上。南北朝时的元嘉二十七年,刘宋军队北伐惨败,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趁势反击刘宋。十月末,北魏军开始全线反攻。十二月上旬,五路北魏远征军兵临长江北岸(“诸军皆同日临江,所过城邑,莫不望尘奔溃,其降者不可胜数。”
《魏书·世祖纪·下》)。拓跋焘的东路军到达建康北面的瓜步山,并在瓜步山上建行宫,后来成为一座庙宇。拓跋焘小字佛狸,所以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。后来的老百姓们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,而决不会审查这神的来历。这所庙宇,南宋时犹存。辛弃疾的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一词中的下半篇,就和这个景物息息相关。
如何理解可堪回首,佛狸祠下,一片神鸦社鼓
可堪回首,佛狸祠下,一片神鸦社鼓指的是怎么能回首啊,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,乌鸦啄食祭品,人们过着社日,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祗来供奉,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。还有谁会问,廉颇老了,饭量还好吗?
这句话是出自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,由南宋词人辛弃疾于公元1205年所作.
原文
千古江山,英雄无觅孙仲谋处。舞榭歌台,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。斜阳草树,寻常巷陌,人道寄奴曾住。想当年,金戈铁马,气吞万里如虎。元嘉草草,封狼居胥,赢得仓皇北顾。四十三年,望中犹记,烽火扬州路。可堪回首,佛狸祠下,一片神鸦社鼓。凭谁问:廉颇老矣,尚能饭否?
译文
历经千古的江山,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。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,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。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,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。回想当年,他领军北伐、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!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,仓促北伐,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,兵抵长江北岸而返,遭到对手的重创。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,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路上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。怎么能回首啊,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,乌鸦啄食祭品,人们过着社日,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祗来供奉,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。还有谁会问,廉颇老了,饭量还好吗?
我们先来讲一下“佛狸祠下”和“神鸦社鼓”是怎么回事:
佛狸祠: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.公元450年,他曾反击刘宋,两个月的时间里,兵锋南下,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,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.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,即后来的佛狸祠.
神鸦: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.社鼓:祭祀时的鼓声.
翻译为:怎么能回首啊,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,乌鸦啄食祭品,人们过着社日,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,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.
作者在这里是运用的时间对比,以往日辉煌来衬托今日的萧瑟.当年威严的皇家禁地,到了南宋,老百姓只把佛狸祠当作一位神祇来奉祀供奉,而不知道它过去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.体现出一种豪壮悲凉,义重情深,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.